最近保險公司大力推廣...號稱比銀行定存利息高2~3倍,風險卻和定存一樣低的6年期儲蓄險商品,近期也成為保守理財族搶購的熱門商品。但這種短期儲蓄險比較適合手上有一筆閒錢的投資人。

發行較高預定利率的都是規模較小的保險公司,仔細去查詢保險公司財報不難發現,有些責任準備金並不足夠,甚至列入風險族群,如果公司的經營狀況不佳,這時局推出高於定存的保單,如何能夠保證六年後的$$得以給付呢????

flyiv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出國旅遊  英文菜單一定要看懂的啦

肉品類
Fresh Grade Breast 雞胸肉

flyiv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不景氣成了最佳充電時機,不論你是在職、放無薪假,還是失業勞工,只要懂得申請竅門,都可以讓政府幫你出一筆進修補助費,幫自己培養更多技能。

四處多看多找,開源不易要更努力節流,稅也繳不少,要懂得好好利用。

flyiv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【經濟日報╱記者雷盈╱台北報導】 【2009/04/07 經濟日報】

為了避免連動債爭議重演,金管會研擬「境外結構型商品審查機制」草案,研議資產達5,000萬元以上且有商品交易經驗者,才算「專業投資人」,可不受限制買賣結構債商品。

資產5,000萬元以上民眾、才能算是「專業投資人」。

有些民眾財力雄厚,卻沒有投資結構債商品的相關經驗,金管會說,這類族群人就不能算是專業級。此外,當民眾被認定為散戶後,就不能再升級為專業投資人,但專業投資人可以自己切換身分為散戶。

金管會表示,以5,000萬元為門檻,主要是參考國際以及銀行財富管理承做客戶的數據。以私募型商品來說,一般投資金額是1,500萬元,外銀財管貴賓客戶是3,000萬元起跳,國外有些更要求美金300萬元至500萬元,相當於新台幣1億元。因此,5,000萬元算是中價位。

金管會把投資人分為一般散戶、專業投資人兩種,專業投資人不包含法人、機構。散戶能購買的結構型商品種類較少,只能接觸風險低、報酬率也低的結構債,但保本率至少八成;專業投資人的交易範圍較廣,商品不受限,獲利大但風險也高,沒有保本保障,要自行承擔損失。

金管會說,此一草案是把現行的交易流程「化暗為明」,一切條列文字化,未來銀行端、客戶端都有法條可循,把爭議降到最低。除了金管會設立的一般、專業級兩個大框架外,金融機構還會對一般投資人分級,使得民眾可以找到自己最適合的投資方式。


flyiv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

台灣逐漸步入少子化社會,許多父母除了擔心養不起小孩,更擔心孩子沒有理財觀念,不妨學習猶太人的精神和智慧,避免日後淪為月光俠或敗家女。

【撰文/成均】 【精采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449期《理財周刊》】

近年來,台灣與全球先進國家同步,生育率每況愈下。根據內政部統計,去(2008)年新生兒人數只有20萬4千人,已經是連續第5年改寫歷史新低紀錄,和20年前的40萬人相比,整整少了一半!

同樣的金錢觀,台灣猶太兩樣情。攝影/鄭暐琪新生兒數量急速下滑,反映出來的現象就是全台「普遍一胎化」的浪潮,使得中國人「養兒防老」的傳統觀念,在人口逐漸老化的現象之下,正面臨著重大的挑戰。

目前身為四、五、六年級生的家長,如何在養育下一代時,也要讓孩子們了解自己的未來必須靠自己養的道理,因此,「理財教育從小扎根」顯然還是不二法則。

理財專家呼籲 愛孩子別寵壞他

許多家長寧可省吃儉用,也要滿足孩子在成長階段的基本需求。但是如果僅把錢財留給子女,卻缺乏理財教育,過著「茶來伸手,飯來張口」的日子,遲早也會面臨「坐吃山空」的窘境。

對此,理財專家特別呼籲愛子心切的父母:「愛他,就不要寵壞他!」少子化社會,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心頭肉,給他們最好的當然無可厚非,若是過度的寵溺,讓孩子喪失應有的金錢概念,反而讓好日子無法延續太久。應該灌輸孩子「錢財得來不易,每一塊錢都要花在刀口上」的觀念,並且養成記帳的好習慣。這些道理看似老生常談,卻都是理財教育不可或缺的入門心法!

猶太理財教育 嬰兒時期就開始

若你正為孩子的理財教育傷腦筋,除了前文提到的英美德法日五國的理財教育外,更可參考舉世聞名的「猶太理財教育法」,或許就能為你提供一份最佳參考範本。

猶太人堪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民族,他們從來不認為必須要達到某一個年齡才能開始賺錢,而是在日常生活中,自然而然就應該培養出來的能力。猶太人對孩子的理財教育,確實頗有其獨到之處。

舉例來說,猶太人會送股票給剛滿周歲的小孩,當孩子還在牙牙學語時,父母就會開始教他們辨認硬幣和紙鈔,讓他們體會「金錢可以購買任何他們想要的東西」,更重要的也會告訴他「錢是怎麼賺來的」。

同樣的金錢觀 台灣猶太兩樣情

有了對金錢的初步概念和興趣後,猶太父母的第二階段理財教育,就是要學齡孩童懂得看商品標籤的價格,加深「錢能換物」的理財觀念;為了避免孩子物欲橫流,在青春期後,就進入理財教育的進階班,訓練他們看穿廣告假象的能力,並且學習執行開銷計畫,甚至練習如何善用手中的每一分錢,賺取更多金錢。

讓我們以台灣和猶太2個家庭為背景,各試想一個畫面,這2個家庭都有個剛要入學的孩童:

先出現的是在台灣的場景,有一位孩子正吵著要父母買一台7000元的遊戲電玩,價錢雖然不菲,但基於疼愛孩子心態,而且也有能力購買,就拿到櫃台結帳,然後看到的是孩子雀躍且開心的笑容。

在這個孩子的成長過程中,父母對孩子的要求總是來者不拒,但是結果往往不如人意,孩子一旦養成「想要就要」的壞習慣,對金錢的概念薄弱,未來,甚至可能變成寅吃卯糧的「月光族」或「卡債族」,相信這是所有父母不願樂見的情況。

畫面轉換到另一個家庭,猶太父親正在分發少得可憐的零用錢給孩子。 猶太父親訂定的規則是這樣的:7~8歲的小孩每周30分美元(約台幣11元),11~12歲每周1美元(約台幣34元),12歲以上每周3美元(約台幣102元)。在使用零用錢時,須經由父母親的核可,並要誠實記錄每天的帳目支出,如果理財方式得當能讓父親滿意的話,下周的零用錢即調漲10美元。

除了給予極有限的零用錢外,這位猶太父親還要求子女們事先做出預算並記清每一筆支出的用途,待下次領錢時交由他來檢查,若帳目清楚、用途正當,下周增發5美分,否則就會被扣錢。

這個嚴格的猶太爸爸,其實就是「石油大王」──大富翁洛克斐勒。若是連大富翁都用這種辦法,讓孩子從小養成不亂花費的習慣,你還能繼續放任寵壞孩子嗎?

flyivon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